首页 > 文化 > 星火相传 正文

【星火相传】从大别山到下马关

——探寻红十五军团指挥部驻地旧址
稿件来源:《共产党人》第11期 作者:王 琼 发布时间: 2024-07-01 | 打印 | 字号:TT

QQ截图20240607095828.png

斯诺镜头里的徐海东。 资料图片

  雄踞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的大别山,南接长江可直趋宁汉,北向豫皖可俯瞰中原。浩荡江淮七百里的大别山,诞生了“二十八年红旗不倒”的革命奇迹,山川沟壑留下了无数先辈奋斗的足迹。这里先后诞生了红一军、红四方面军、红二十五军、红二十八军等多支主力红军,走出了董必武、李先念等国家领导人和徐海东、王树声、许世友等400多位叱咤风云的开国将领。

  “猛虎大将”徐海东,出生于大别山区一个六代窑工家庭,从北伐到抗日,他身经百战,九负重伤,为了革命66位亲人惨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。1934年11月,红二十五军根据中革军委的指示,以“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”名义,撤离鄂豫皖苏区实行战略转移。红二十五军以不足3000人的兵力打破了敌人30多个团的围追堵截,转战桐柏山、豫西平原、伏牛山,进至陕南,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,这也是长征路上建立的唯一一块革命根据地。

  1935年7月,徐海东等人从敌方知道了中央红军向松潘一带移动的消息,在回忆文章《会师陕北》中,他详细记录了这一关键时刻:

  因为只是从敌人方面得到的消息,无电台联络,中央红军到底到了哪里,无法知道。但是,我们相信,一、四方面军是北上了。

  在子午镇西二十里的一个地方,省委召开了紧急会议。经过讨论,决定红二十五军立刻西进甘肃,牵制敌人,迎接党中央和一、四方面军。陕南留下郑位三(陕南特委书记)及陈先瑞同志,坚持鄂豫陕游击根据地。

  于是,红二十五军的全体同志,满怀着会见党中央的热烈愿望,离开了陕南向西行动。

  当时,我们的决心:即使我们这三千多人都牺牲了,也要把党中央和一、四方面军迎接过来。我们向全军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:“积极前进,迎接中央,迎接一、四方面军。”行军的路上,同志们纷纷问:

  “中央到了哪里?”

  “毛主席也来了吗?”

  “咱们什么时候能见到兄弟部队?”

  ……

  正是秉持着这样坚定的信念和朴素的情感,红二十五军于1935年9月到达延川县永坪镇,成为红军长征中先期到达陕北的第一支队伍。会师后的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六、红二十七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,徐海东任军团长,程子华任政治委员,刘志丹任副军团长。合编后,胜利打响了劳山战役和榆林桥战斗,为把中国革命大本营建立在陕北作出了特殊贡献。

  毛泽东后来评价道:“如果没有徐海东同志率领的红二十五军先到达陕北,巩固和发展了陕北的根据地,就没有我们中央红军的立足之地。”

  红十五军团与中央红军会师后,两军并肩作战,组织发起直罗镇战役,打破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苏区的第三次“围剿”。1936年2月,徐海东率部东渡黄河,挺进山西,与红一军团协同作战,取得了东征的胜利。1936年5月,东征军回师河西。红十五军团回到陕北稍事休整,在太相寺会议后奉命西征。徐海东之女徐文惠在《担架上行进的“虎将军”——回忆父亲徐海东的抗战往事》中讲到这段历史:“配合左路军,攻克盐池、定边,歼敌马鸿逵一部,打破了敌人对陕甘根据地的围攻。”

  当年的徐海东率红十五军团七十三师、七十五师等部,从定边一带,经柠条梁、麻黄山、大水坑等地,直插宁夏豫旺县境内。激战下马关是徐海东率部西征过程中的重要一役。下马关是豫旺县政府所在地,地处同心东部的韦州和豫旺堡之间,筑于长城外,是一座关城。由于关城紧靠边墙而筑,初名“长城关”,后由于担任固原总制的官吏每年秋季巡察边防总是到此关下马休息,遂改名“下马关”。这座古老的城池由黄土夯筑而成,清朝修整时将四周城墙用大青砖包砌,有炮台8座、雉堞700多个,南北箭楼俱备,易守难攻。

  红军西征的消息传开后,马鸿逵令县长董天祥抓壮丁做守城准备,并派骑兵第四团二营营长孔庆福带领三百人马(即红马队)协助守城,守敌共计千余人。红军到来之前,马鸿逵部命令各村交送粮草,坚壁清野,又令壮丁队堆积柴火,以防红军攀登云梯攻城,同时进行反动宣传,欺骗煽动不明真相的士兵拼死守城,妄图保住宁夏南部这一重镇。

QQ截图20240607095820.png

西征红军在同心下马关书写的标语口号。 资料图片

  6月21日,红七十五师完成对下马关的包围,其后的几天时间里,军事上的围而不攻战术和政治上的大力宣传发生了效力,城内的敌人十分恐慌,几乎每天都有零散官兵逃跑或投降。围城后的第七天,徐海东、程子华在听取了关于下马关城内敌情分析和战斗准备情况的汇报后,旋即决定发动攻击战,以不到20人的伤亡取得了俘敌近300人、缴获枪械200余件、战马150匹的胜利。

  红军攻克下马关,等于拔掉了马鸿逵设在陕甘革命根据地边缘的一颗钉子,解除了西征部队的后顾之忧,完全打开了陕甘革命根据地与宁夏的通道。

  此后,红十五军团指挥部就设在下马关南门箭楼。徐海东,这位来自大别山的传奇大将与下马关结下了特殊的缘分。

  1936年8月16日,怀着“探寻红色中国”愿望的埃德加·斯诺一行到达西征红军与国民党战斗犬牙交错之地。经彭德怀介绍,斯诺结识了徐海东,并赴红十五军团所在地下马关采访。在下马关的5天时间里,他们多次深入交谈,既谈革命与战斗,也谈身世与爱情,这使得《红星照耀中国》中《红色窑工徐海东》成了最为精彩的章节之一。斯诺对徐海东有非常详细的描写:“他的直率的毫不掩饰的回答,是完全可信的。每天早上4点他就起床,他精力充沛和对工作仔细认真的作风,使他的部队勇健、整洁、守纪律。徐海东自豪的热情虽然有点幼稚和天真,但是极其真诚,他的部下对他的拥戴的秘密也许就在这里。”

  采访期间,斯诺拍摄了大量照片,徐海东在下马关箭楼上自信的微笑也成为这位“猛虎大将”最经典的形象。

  (作者系中共宁夏区委党校〈宁夏行政学院〉副校〈院〉长)

  责任编辑:汪晓慧


>>><<<
【作者】:王 琼
【来源】:《共产党人》第11期